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院文化 > 文体生活
【山城红色故事】石评梅的故事
讲述山城红色故事

赓续三晋历史文脉
分享到:
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26 19:30:25 打印 字号: | |

石评梅是中国现代女性求独立、求平等、求解放、求自由的先驱,1921年,石评梅在北京参加了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,成为第一批学员。她短暂一生的悲剧性色彩,恰是那个时代妇女命运的应对,也是那个时代国家命运的映照。石评梅思想进步,成绩优秀,是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。石评梅不仅积极投身革命运动,而且发表过许多作品,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女性。而且她还与我党早期共产党人高君宇结成冰洁恋情,至今传为佳话。


石评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女作家,素有“以生花之笔,写哀时之痛”之美誉。她与吕碧城、张爱玲、萧红被人们称为“民国四大才女”。

1902年9月20日,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小河村(今属阳泉市城区义井镇)。石评梅的父亲石铭,为清末举人,他博学开明,让石评梅自幼就熟读经文,饱览群书。民国初年,石评梅随父亲到太原读书,因才华横溢,被广大师生誉为“小才女”。五四运动的春雷,使石评梅欣喜地看到了民族的希望。她决定报考北京的高校,本来要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,但那年国文系不招生,便改考了体育系。当时的北平,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进步青年的旗帜,石评梅在这里尽情释放着精神解放的快意。毕业后,石评梅担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女子部“学级主任”和体育、国文教员。教课之余,石评梅开始在《语丝》、《文学》、《晨报》副刊、《新共和》、《文学旬刊》等报刊上发表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、剧本等作品。1924年11月,石评梅和路晶清编辑创刊了《妇女周刊》和《蔷薇周刊》,她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社会黑暗势力,唤醒了沉睡中的民众。

1921年,石评梅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认识了高君宇,之后两人便经常通信、谈思想,谈抱负,高君宇常邀石评梅到陶然亭去听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问题的演讲。1923年,高君宇在北京西山的悬崖峭壁上摘取了一片红叶,然后在红叶上写了两行字“满山秋色关不住,一片红叶寄相思”,寄给了石评梅。1924年10月10日,高君宇遵照孙中山的讨伐令,镇压商团叛乱活动,胜利后复市的这一天,他特意选购了一对洁白如玉的象牙戒指,一只留给自己,一只寄给石评梅,并给她写信告诉她将不久北上,没几天,高君宇随孙中山北上,抵达北京,可是他因劳累过度,又患上了咯血症,入德国医院治疗,石评梅带着象牙戒指去探视他。1925年3月5日,高君宇与世长辞,墓地在北京陶然亭葫芦小岛北部锦秋墩的北坡下。石评梅为高君宇的墓碑书写了碑文:“我是宝剑,我是火花,我愿生如闪电至耀亮,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。”石评梅在下面又写到“君宇!我无力挽住迅忽如彗星之生命,我只有把所剩下的泪留到你坟头,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。”高君宇的离世一度使得石评梅茶饭不思,写下了大量痛思高君宇的诗文,关切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笔墨也更多了。1928年9月30日,石评梅因患脑膜炎病逝。她的朋友依照她的遗愿“生前未能相依共处,愿死后得并葬荒丘”,把她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的墓旁,墓碑上刻着“春风青冢”四字,后人称之为“高石之墓”。

石评梅故居位于城区义井镇东部小河村,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,坐东朝西,占地面积约1000 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,由前院、里院和偏院组成。小河古村位于阳泉市城区义井镇东部,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,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、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、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。景区群山环绕、错落有致、层次分明、交通便利。景区文物古迹及文化遗产丰富,共有明、清、民国时期的各类历史建筑34630平方米,传统院落178处,占地面积18.5公顷。小河村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;被国家建设部、文物局授予阳泉市首家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;被山西省政府、旅游局命名为阳泉市的省级旅游名村。



 
责任编辑:政治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