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院文化 > 文体生活

【山城红色故事】《人民日报》在阳泉的峥嵘岁月

讲述山城红色故事

赓续三晋历史文脉
分享到:
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25 21:39:45 打印 字号: | |

《人民日报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,它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,时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,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能。自创刊之日至1949年3月,《人民日报》造纸厂落户于阳泉市东营盘。造纸厂旧址占地面积162平方米,坐北朝南,建于民国时期。造纸厂门楼为砖券式建筑,中间为门洞,两侧筑有照壁,门洞内两侧设有门岗房,岗亭四面设有哨窗,可环视四周。


《人民日报》阳泉造纸厂的前身是晋察冀边区的《晋察冀日报》造纸厂。1948年5月,中央华北局决定将晋冀鲁豫中央局《人民日报》与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《晋察冀日报》合并,后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办中央华北局机关报《人民日报》,担负起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职责。从1949年8月1日起,《人民日报》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。

1937年9月,八路军115师在取得平型关大捷之后,聂荣臻等在五台山成立了晋察冀军区,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。11月18日在日寇的“围剿”中,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转移至太行山深处河北阜平县城。为宣传组织全民抗战,鼓舞边区军民的抗日斗志,中共晋察冀区委员会商定创办一份晋察冀全区性党报。12月,晋察冀边区党的领导机关——晋察冀边区总军区军政委员会机关报《抗敌报》创刊。《抗敌报》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党报。1938年4月,《抗敌报》由晋察冀边区总军区军政委员会机关报改为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。1940年11月,中共北方分局决定将隔日刊《抗敌报》更名为《晋察冀日报》。1946年5月15日,由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名的《人民日报》在邯郸市创刊,当时该报为中共晋察鲁豫中央局机关报。1948年5月,《晋察冀日报》与晋察鲁豫《人民日报》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《人民日报》。新创办的《人民日报》既是华北局机关报纸,又承担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诸多职能,是中共中央领导人审读重要文章、发布重大消息的平台。

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变化,阳泉成为人民解放军东进西击、南下北上的战略支点,华北人民政府及一批军工、造纸、印刷等重要机关单位先后迁至阳泉。1948年6月,《人民日报》造纸厂从河北阜平县田子口村迁到阳泉市东营盘,由于当时形势和保密需要,对外挂“阳泉市人民造纸厂”牌子。从1948年6月至1949年3月,《人民日报》一直都在阳泉市东营盘门楼院内一边造纸,一遍印报。报纸印好后,拉到火车站附近的邮局分送给全国各地。到后期,由于《人民日报》发行量增加,于是政府联合瀑里村造纸厂与阳泉造纸厂以“联合生产”的模式很好地满足了《人民日报》的纸张需求。造纸厂迁到阳泉时,原有职工110人,后由于规模扩大,人手不足,在阳泉招收了60名新工人,人员一度增加到170多人。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,党的战略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。经上级决定,《人民日报》阳泉造纸厂于1949年3月停工,1949年4月迁往北平。

《人民日报》的先辈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忠诚党的新闻事业,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克服一切困难,努力为党和人民办好报纸,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,这种不畏艰难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,是我们坚定不移跟党走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


 
责任编辑:政治部